业界动态

首页 > 业界动态 > 回望“十一五”:低碳经济时代的山西转型跨越发展

回望“十一五”:低碳经济时代的山西转型跨越发展

[2015-12-22 20:48:02]

详细说明:


    一、低碳背景下“十一五”期间山西经济发展情况

  在目前普遍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推动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各地政府共同推进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十一五”时期,全省主动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十二五”期间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全省经济总量持续增加

  “十一五”时期,山西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2006-2010年五年间,全省实现GDP34664.87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19653亿元,增长1.3倍,实现了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和翻番。从五年增速看,各年度增速分别为12.8%、15.9%、8.5%、5.4%、13.9%,五年平均增速11.2%。经济的较快增长,使山西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实力不断增强。

  2、主导产业结构优化迈出实质性步伐

  “十一五”时期,山西主导产业结构优化迈出实质性步伐。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全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全省矿井数量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企业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70%的矿井规模年产达90万吨以上,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随着集约化程度提高和市场需求拉动,山西煤炭产能得到极大释放,2010年,全省原煤产量达7.4亿吨,同比增长20.37%。在产量提高的同时,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省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为0.188,比2005年下降79.3%。煤炭工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全省由煤炭大省向煤炭强省的跨越迈出了坚实一步。

  3、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有所转变,高耗能行业比重下降

  “十一五”期间,全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实施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整合重组、产业优化升级、强化节能减排等战略举措,扎实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工业发展方式逐步由粗放、低效到集约、低碳转变,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全省炼焦、化工、建材、电力、钢铁、有色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850.6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1303.37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8.4%下降到2010年的28.4%。煤炭、食品、煤化工、医药、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等优势和新兴行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900.8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3211.4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9.6%上升到2010年的72.2%。

  4、单位经济消耗水平显著下降

  “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和全省节能降耗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节能降耗政策措施逐步深入落实,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从衡量单位经济消耗水平的主要指标看,2006-2009年全省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1.97%、4.52%、7.39%、5.73%,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3.36%、7.69%、9.33%、8.81%,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2009年全省单位GDP能耗水平已下降至2.364吨标煤/万元,前四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幅度为18.28%,完成了“十一五”全省节能降耗指标(22%)的81.27%。从2010年节能降耗目标完成情况测算,“十一五”期间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超过22%,如期完成了约束性目标。

  5、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情况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五年来,全省全力推进转型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据初步测算,“十一五”时期,全省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16.3%、13.5%,全部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完成营造林2335万亩,“十一五”期末森林覆盖率达到14.1%。2010年11个省辖市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平均达到347天,优良率提高33个百分点。

  综上分析可知,山西“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已经注入了低碳经济发展理念,顺应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在能耗水平降低22%的情况下,经济实现两位数增长,迈开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步伐。山西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顺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山西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方向

  山西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过去传统的发展模式,能源消耗总量大、增速快,资源压力越来越大。发展低碳经济,意味着需要改变这种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生产方式落后、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严重的格局。可以说,每一次经济大波动都将引发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大调整。金融危机带来新一轮产业的洗牌,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将顺应世界的发展规律、顺应产业结构的规律。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可以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对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的投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根本上转变以往山西高消耗、高投入的发展方式。

  2、发展低碳经济是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契机

  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从当前国内外形势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于抓住低碳经济的机遇。如果山西能够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上一批新型能源项目、环境保护项目,形成和发展一批绿色节能环保产业,无疑一方面将为缓解气候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又可创造就业岗位,推动绿色就业,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因此,山西应该抓住这次机遇,将依附、跟进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为自主创新为主的模式,迅速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转型,通过核心的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实现经济的转型发展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3、发展低碳经济为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支撑

  山西当前的“高碳排、高污染、高增长”特征不能支撑山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兼顾了“低碳”和“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产业结构转型、资源转型和经济转型;发展,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低碳经济这种发展模式,与资源型经济转型密切关联,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想全力推进经济转型,走出资源型经济全面转型的新路子,实现跨越发展,必须以低碳经济作为有力的支撑。

  4、发展低碳经济是减少碳排放、促进环境友好的有效途径

  由于全省独特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势必引起碳排放量的增长,使山西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的矛盾在未来时期将显得更加突出。而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对于山西实现和谐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低碳经济时代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制约因素

  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大省,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撑,但长时间、大规模、高强度、粗放式的煤炭开采和能源开发,导致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山西经济不转型将难以为继,不跨越将在全国竞相发展中更趋落后。但由于长期的资源禀赋影响所形成的“锁定效应”,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将受到“高碳”制约。

  1、能源生产以煤炭为主,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煤炭产业

  由于独特的资源禀赋,从能源生产结构看,山西不产原油、地热,核电、水电、天然气等占能源资源比重较低。原煤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长期居高不下,过度依赖煤炭依然严重。2009年全省原煤生产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占到99.58%,而其它清洁型能源比重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过于依赖煤炭资源,使山西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和支柱的产业结构,与煤炭关联建立起来的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产值约占到全省工业产值的80%。但是,由于技术、管理水平的落后,资源消耗强度大、能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突出,增长和发展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价。这与山西转型跨越发展要求不符,更与低碳背景下山西的发展不符。

  2、经济发展中能源消费需求旺盛,低碳约束压力较大

  当前,全省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都对重化工业产品形成了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消费的旺盛需求。山西作为产煤大省,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在未来的发展中仍将维持较高的比重,从而带来CO2的较高排放强度,全省在转型跨越期所面临的碳减排以及低碳约束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3、产业结构重型化,支柱和主导产业需加快转型步伐

  进入“十一五”以来,受全国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拉动,全省以基础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大宗产品的市场需求一直比较旺盛,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而且产业层次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势不够突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五年间第三产业比重不仅没有上升,还出现了一定的下降。2010年全省三次产业比重为6.2:56.8:37.0,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依赖工业中的重工业,如2010年,全省轻工业增加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70%。

  从支柱和主导产业看,粗放型、高耗型、污染型、低效化、高碳化问题突出,成为加快转型跨越发展重要制约因素。煤炭、炼焦、冶金、化工、建材工业均属粗放型、高耗型、高碳型产业。产业发展方式粗放,资源、能源消耗高,生态环境污染和资源、能源浪费程度突出。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低。“十一五”以来,全省加快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加大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仍未从根本上消除工业对生态环境污染。这将影响山西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从而对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产生冲击和影响。

  4、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特征仍很明显

  从2009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电耗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山西与其他省市相比仍然消耗量大,利用效率低。以单位GDP能耗为例,2009年全省单位GDP能耗是北京的3.9倍,上海的3.25倍,天津的2.83倍。不仅远高于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也大大高于安徽、湖北、湖南等中部省份。从全省工业内部结构看,煤、焦、冶、电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比重较大,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特征仍很明显。这种发展方式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越来越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限制,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强烈冲击,如不能尽快改变,将对山西跨越发展产生明显的制约和影响。

  四、顺应低碳要求,推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政策建议

  山西作为重工业依赖的资源型省份,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是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也是一个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其间必须抓住机遇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下工夫解决发展路径单一、资源依赖过度、高碳特征突出的问题,加快实现经济由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变,由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跨越,由高碳经济向低碳发展努力,由粗放增长向绿色崛起迈进。

  1、抓住机遇,用足用活政策

  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过国际金融危机震荡重组之后,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必然对能源、原材料、工业装备和制造有大量的需求,这都给高速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和发展空间。这是极其宝贵的机遇,山西必须抓住,不可错过。同时,要充分把握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省、循环经济试点省,特别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难得机遇,尽力争取并利用政策,全力推进经济发展。

  2、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的本质和标志是实现产业结构的创新和优化升级。因此,在低碳背景下,全省的转型跨越发展应该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实现由单一支柱产业结构向新型多元稳固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以“十二五”规划建议为指导,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推动资源型、原材料型、粗放型、高耗型、污染型、低效型、传统型、低端化产业结构,向深加工型、循环型、集约型、清洁型、高效型、低碳型、现代型、高端化产业结构演进和升级。

  3、能源结构多元化发展,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

  能源结构向多元化和均衡的方向发展,既是能源战略转型的核心问题,更是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理性选择。全省应积极推进能源产业低碳发展和资源转型,以资源整合为契机,着力推进煤炭生产的集约化。同时,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变的格局下,转型跨越发展过程中既要着眼于利用煤炭产业的发展解决目前的能源瓶颈制约问题,又要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既要加强钢铁、焦炭等传统的高能耗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加强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又要着力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形成完善的低碳能源供应体系。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山西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以最小的资源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是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全省应按照“循环、绿色、低碳”理念,以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为契机,使循环经济成为基本经济形态和产业发展模式,延长资源循环产业链、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5、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中的技术领先

  低碳经济时代,山西应紧紧围绕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目标,实施科技创新跨越工程,努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争取在煤炭低碳化处理、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转化一批有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在转型跨越发展中成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