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2009中国十大煤炭新闻

[2015-12-22 16:29:46]

详细说明:


煤炭新闻排行榜

                    1  山西煤炭资源大整合 煤业迈入大矿时代
                  2  兖煤入主菲利克斯 中澳最大收购案完成
                  3  16年煤炭订货会告终 政府退出煤电谈判
                  4  产业健康发展意见出台 传统煤化工成严控对象
                  5  黑龙江鹤岗新兴矿难 国有大矿安全引关注
                  6  中美合作开发清洁煤利用 绿色煤电取得实质进展
                  7  内蒙古煤炭产量首超山西 国内能源版图生变
                  8  煤层气年产量7亿立方米 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
                  9  煤炭进口首破亿吨 产煤大国还需反思
                  10 新疆发现中国最大煤田 资源接续在广袤西部

    2009年的煤炭行业是轰轰烈烈的一年。煤改的旋风在山西从年初刮到了年尾,波及浙江、福建等巨大民间资产的去与留,更从山西席卷到了河南、黑龙江等全国各地。金融危机给中国资源类企业带来千载难逢的投资良机,即便屡屡受挫,迈向海外的脚步并未丝毫犹豫,于是,兖煤成功拿下中国企业在澳最大的一单并购。煤化工行业该“加油”还是该“踩刹”,2010年煤电谈判何去何从,国有大矿的安全问题如何反思……这些,都有待我们在新的一年作新的探索与思考。
         
  1、山西煤炭资源大整合  煤业迈入大矿时代
  4月16日,山西省政府下发“10号文件”,即《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到2010年底,全省矿井数量减少到1000处,单井生产规模原则上不低于90万吨/年,企业生产规模达到300万吨/年以上。到2011年,形成三个亿吨级和四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大集团煤炭产量占到全省的75%以上。”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的攻坚号由此吹响。
  截至11月30日,山西矿井数就已由最初的2598处压缩到1053处,而且已有776处矿井拿到采矿许可证,全省重组整合煤矿企业正式协议签订率达到98%,主体接管到位率94%。山西省国土资源厅表示,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的工作已经进入扫尾阶段,采矿许可证12月底将换发完毕。
  点评:山西的煤改风暴,贯穿了2009年度始末,伴随着“不要带血的GDP”、“国进民退”、“政府干预市场配置”等各种声音,有关这场变革的讨论席卷全国。但不管持何种观点,有些数据一目了然。1至10月,山西省属五户重点煤炭企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1939亿元,预计全年可完成2420亿元,比去年增加250亿元,增长11%,实现利润前税金增长17%,显示出中流砥柱的作用。从三季度开始,山西省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并呈现加速上升的良好势头。
  1000座,是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最终保留的矿井个数。但这场整合,绝不仅仅是减少几座小煤矿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解决制约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煤老板”和“多小散乱差”都将可能成为一种过去式,留存在人们对山西煤炭发展史的记忆中。随着河南、内蒙古、黑龙江等的进一步跟进,这场煤炭资源整合风暴正由山西向全国铺开,资源整合仍将是2010年煤炭行业的主旋律。
  
  2、兖煤入主菲利克斯  中澳最大收购案完成
  12月23日晚间,兖州煤业发布公告称,收购澳大利亚菲利克斯资源公司的对价支付和股权过户已经完成,这标志着兖煤收购菲利克斯交易全部完成。此次交易不但成为2009年度中国企业金额第三大的跨境交易,也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最大的收购案。
  这笔收购前后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去年7月,菲利克斯资源公司发布出售信息。今年8月13日,兖煤和菲利克斯签署了并购安排执行协议,拟以每股16.95澳元(约合人民币96.38元)的现金对价收其100%股权,总收购价格约为33.33亿澳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89.51亿元)。直至10月23日前,兖煤先后三次递交收购交易审查申请,终于获得澳大利亚财政部有条件的批准。自此,兖煤在澳大利亚控制的煤炭资源将达到15亿吨,年产量接近其国内产量的1/3。
  点评: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和一枝独秀的中国经济,使得2009年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标志性一年,全球股市特别是资源类上市公司估值水平明显下降,为海外收购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这一机遇,坚定了兖矿集团通过跨国收购获得海外优质煤炭资源的发展战略。
  “作为能源企业,我们考虑的是这里总有资源枯竭的一天,去海外谋求发展是我们长远战略的一部分”,兖州煤业的董秘张宝才这样说:“澳大利亚完善的法制环境非常有利于成熟企业的发展,‘澳人治澳’本身也是兖州煤业走国际化道路的既定方针。”
  到2010年,皮博迪公司、鲁尔公司、固本能源公司、萨索尔公司、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等10家公司,预计会垄断40%以上的全球煤炭市场。而作为第一产煤大国,我国目前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仅为1/10。资源总会枯竭,资本永远鲜活。兖矿举起的资本之手,不仅仅将助力自己摆脱煤炭企业对资源过度依赖、矿衰企衰的“宿命”,对于抵御国际能源价格的快速波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也具应有之意。
  
  3、16年煤炭订货会告终  政府退出煤电谈判
  12月15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完善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称,2010年度煤炭视频会、衔接会以及合同汇总会全部取消。2010年度以后,煤炭和电力企业将完全自主进行煤炭价格的谈判,煤电双方在即日起30天内完成产运需衔接。而且在衔接方式上,将改变目前煤炭供需双方集中衔接的做法,由企业在规定时间自主选择适当方式,分散进行衔接。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都不得规定企业的衔接方式,不得强制企业集中衔接。
  《意见》指出,煤炭价格继续实行市场定价,但过渡期内设置煤电联动最高上限,适当控制涨幅,保持煤炭、电力价格基本稳定。自1993年开始的全国煤炭订货会宣告结束,政府彻底退出了煤电谈判。
  点评:在2009年的全国煤炭衔接会上,五大电力企业结成利益同盟,最终导致重点电煤合同一单未签,衔接会成为务虚会。2010年,执行了16年的集中衔接模式不但被市场抛弃,也被黑纸白字地写进《意见》里。
  但事实上,电煤价格不可能彻底放开。“设置煤电联动最高上限,保持煤炭、电力价格基本稳定”将这种态度表露得一清二楚,电价调整的幅度或煤价的无序上涨都将可能遇到上限。电煤价格多年博弈并非仅是煤电企业的事,电网企业的垄断是其中的核心内容。电网的垄断不打破,所谓的市场化改革就有可能变成电价、煤价的接连上升的恶性循环。所以,国家这只适当干预煤价无序上涨的手,目前自然难以或缺。
  无论如何,国家发改委发布这样的一份指导意见,几乎得到了市场各方的一致好评。这有利于中国建立市场化的煤炭交易体系,也是大多数煤电企业的愿望。
  
  4、产业健康发展意见出台  传统煤化工成严控对象
  今后三年,中国将停止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项目,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传统煤化工项目盲目发展。
  9月29日,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作出了上述指示。
  《意见》指出,近年来,一些煤炭资源产地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不顾生态环境、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现代煤化工工艺技术仍处于示范阶段的现实,不注重能源转化效率和全生命周期能效评价,盲目发展煤化工。传统煤化工重复建设严重,产能过剩30%。在进口产品的冲击下,2009年上半年甲醇装置开工率只有40%左右。
  另外,对于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和煤制天然气等现代煤化工产业,《意见》也要求,今后三年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的现代煤化工试点项目。
  点评:煤化工是个包括多种类产品的概念。焦炭、合成氨、电石、甲醇这些传统煤化工,我国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而煤制油、烯烃、二甲醚、甲烷气这样的现代煤化工才刚刚起步。作为延伸煤炭产业链条的重要举措,各地投资煤化工热度难减。以甲醇为例,今年有一个省规划了1200万吨的产能,另外有一个省规划了600万吨的产能,而去年全国的甲醇总产量才是1126万吨。另外,对于新兴煤化工的发展,目前全国规划建设的煤制烯烃能力已达到2000万吨/年,煤制天然气能力达到312.1亿立方米/年,煤化工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开始恶化。
  今年是国家第一次将煤化工列入产能过剩和结构调整行列。煤化工发展不仅要考虑煤资源合理利用,还要考虑到环境容量、水资源及市场等制约因素;煤化工发展必须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要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全面评价煤化工产品能源利用效率和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5、黑龙江鹤岗新兴矿难  国有大矿安全引关注
  11月27日16时左右,黑龙江省鹤岗市新兴煤矿“11•21”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找到最后一位遇难者遗体,这是最终确定的该事故造成的死亡总人数。这不仅是2009年度,也是自2006年以来,我国特别重大煤矿事故中遇难人数最多的一起。
  山西屯兰矿难、重庆同华矿难、河南新华矿难、黑龙江新兴矿难——今年以来,我国4起特别重大煤矿事故,其中3起发生在国有大型煤矿。屯兰煤矿,年生产能力500万吨,2004年以来一直保持了百万吨死亡率为零的纪录,在国内一流的智能化设备中间,有许多是它的自主知识产权。同华煤矿,核定生产能力30万吨/年,瓦斯等级为煤与瓦斯突出。新兴煤矿,拥有3000多名矿工、年核定产煤145万吨,今年还因安全生产和信息化建设基础良好,被选定为煤矿防灾项目示范企业。
  点评:在不少人眼中,新兴煤矿是一个“靠得住的好矿”。开采于1917年的新兴煤矿已有将近百年的历史,在技术设备上一直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矿上甚至应用了往往只能在电影中看到的井下人员跟踪定位及虹膜考勤系统。这个大型国有煤矿正准备上市,前途一片光明。然而,众多的“光环”仍未能阻挡事故的发生。
  不可否认,某些国企对安全生产比较重视,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比较完善。但是,不能由此得出在安全生产问题上,“国企保险,民企危险”、“国企生产比较安全论”这样的结论。小煤窑对安全的漠视是矿难频发的根源,然而国有大矿管理的混乱,恰恰也会成为引发矿难的隐患。安监部门不可懈怠对国有大矿的监管。在现有条件下,如果监管机制,尤其是事后惩戒机制不能对国有煤矿形成更大力度的制约与惩罚,那么,煤矿性质和规模大小,与矿难的多少并无根本性联系。
  
  6、中美合作开发清洁煤  绿色煤电取得实质进展
  7月6日,我国首座自主开发、设计、制造并建设的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示范工程项目——华能天津IGCC示范电站正式开工,标志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代表世界清洁煤技术前沿水平的“绿色煤电”计划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开启了我国清洁煤发电技术的新纪元。此前3月,华能控股的西安热工研究院与美国未来燃料公司签署了有关此项技术的使用许可原则协议,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清洁煤电关键技术——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首次成功进入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能源市场。
  11月17日,中美两国签署了《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协定书》。声明强调,未来两国将在能效提高、电动车、清洁煤利用、碳捕捉与封存(CCS)技术、核能等领域展开广泛合作。在18日举行的中美清洁能源合作签字仪式上,神华集团与GE能源集团签署了《关于设立气化技术合资公司的谅解备忘录》,神华集团与GE能源集团将开展战略合作,共同促进带有CCS技术的IGCC商业应用项目。
  点评: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火电为主体的能源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发展无污染的清洁煤发电技术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而清洁煤技术将位列在低碳经济与新能源产业领域中最重要的位置。
  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煤炭消费国,中国正在努力推动和利用超临界发电、IGCC、CCS等技术。美国在清洁煤技术方面也有成功经验和长期研发投入。双方加强开发和应用清洁煤技术的战略合作,前景看好,但也将迎来对中国清洁能源领域的商机争夺。目前我国的煤化工和石油化工行业已经建成的IGCC多联产项目仅有两个,还有四个项目在建或拟建。
  
  7、内蒙古产煤量首超山西  国内能源版图生变
  2009年一季度,山西向内蒙古自治区移交煤炭产量全国第一的“头把交椅”。今年一季度,内蒙古煤炭产量达1.298亿吨,同比增长接近三成,原煤产量和增速首次超越山西,居全国第一。相比之下,中国产煤第一大省山西省同期原煤产量仅为1.08亿吨,比内蒙古低2180吨。今年前11个月,内蒙古煤炭产量5.72亿吨,预计全年产量超过6亿吨,同比增产1.5亿吨煤炭。
  内蒙古2007年的煤炭资源探明储量即突破6583亿吨,超过山西,居全国第一。据此,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虽然一季度内蒙古的煤炭产量超过山西具有很大偶然性,但由于内蒙古煤炭储量较山西更为丰富、煤炭开采成本较低,从长远看,产量超过山西是必然的。
  点评:一年1亿多吨的增量,内蒙古煤炭工业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飞速发展。然而年初,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委员会等部门传出消息,内蒙古将适当控制煤炭产量,计划2009年产煤4.7亿吨。只是,今年三季度刚过,全年计划已基本完成,产量严重超出成为定局。
  更重要的是,可以预见,年产6亿吨,对内蒙古煤炭产量来说,可能还只是雄劲增长的一个开始。12月16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召开的2009年煤炭经济运行会透露,2010年内蒙古初步安排煤炭产量7亿吨,预计新增产能又过亿吨。
  内蒙古煤炭产量的快速增长,对全国煤炭市场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很值得思考,而无限量增产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让人担忧。再这么下去,内蒙古会不会重复原 “煤老大”山西“昨天的故事”?内蒙古的煤炭开发应该保持怎样的节奏,才会既能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科学性,又能实现整个煤炭行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煤炭市场的稳定性,已到未雨绸缪之时。
  
  8、煤层气年产7亿立方米  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
  4月27日,国家能源局网站上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全国重点煤矿区煤矿瓦斯抽采利用规模化建设工作的通知》,其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煤层气抽采量58亿立方米,实际得到利用的仅有18亿立方米,利用率为31%,只有规划目标的一半左右。
  7月5日上午,在山西沁水煤田的腹地,全国最大煤层气液化项目山西港华煤层气液化项目及世界最大煤层气发电厂寺河120兆瓦煤层气电厂同时投产运行。此前,中国联盛投资集团沁水50万立方米煤层气液化项目也已投产。11月16日,中国第一个煤层气大规模管网外输项目也在沁水煤田竣工投产。在这块煤层气产区核心区中,勘探开发、压缩、液化、集输和民用燃气、工业燃气、瓦斯发电等煤层气产业化、商品化体系初步形成。
  截至目前,全国煤层气探明储量达到1700亿立方米,年产量达7亿立方米,产能达25亿立方米,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点评:煤层气既是煤炭安全生产的隐患,同时又是一种清洁优质能源。煤层气的大规模商用,不仅有利于降低中国对进口资源的依赖度,并降低天然气资源的获取成本,还可以减轻下游用户的价格承受负担。
  目前中国煤层气的开发及商业化利用均在加快,但还存在不少制约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因素,有认识的问题,有体制机制的问题,更多的是利益之争。国家及相关部门也认识到其中的症结,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有的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比如,晋城煤业与中石油就重叠区块的煤层气开采问题,协调洽谈初步达成意向。站在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开发能源新产业、保障能源安全的高度,用“协商、联动、共赢”的思维,解决矛盾,煤层气产业发展大有可为。 
  
  9、煤炭进口首破亿吨  产煤大国还需反思
  海关总署12月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1月份进口煤炭1265万吨,几乎是2008年同期的6倍。今年前11个月,中国煤炭累计进口总量达1.09亿吨,首度突破1亿吨大关。而前11个月共出口煤炭2033万吨,照此计算,今年已累计净进口煤炭8915万吨,预计全年煤炭进口量将突破1.1亿吨,同比增长超过1.7倍,净进口量预计将达到9700万吨。
  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商——博地能源公司的首席执行长表示,中国转变为煤炭净进口国是一个结构性变化,并预计中国煤炭需求的快速增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中国证券和大宗商品主席李晶认为,未来3至5年,中国的煤炭净进口量可能超过2亿吨。
  点评:中国在较短时间内由煤炭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让人再次想起1993年时的情景,那时中国第一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中国继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后,其需求量逐渐增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能源资源需求空前放大,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今年已达50%左右。
  但有人曾表示“中国并不会成为一般意义上的煤炭净进口国”,与我国28亿吨的年生产量相比,即便是过亿吨的净进口量,似乎也还不够分量。现在也还看不出来,多一个这样的“净进口国”头衔,是否必然导致我国能源对外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但眼下有个令人尴尬的情形,中国煤炭进口量不断扩大的现状,非但没有利用到自身第一产煤和耗煤大国的地位优势,引导国际煤炭市场价格变动,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局面,反而呈现出了越买越贵的情景。中国天量的持续进口,刺激了国际煤炭市场敏感的神经,并不断提高此前的预期。
  当前应对能源安全挑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产煤和耗煤第一大国的声音在国际市场上应该得到放大,成为引导国际煤价的主要力量。否则,煤炭过度进口,也将可能成为中国能源的安全软肋。
  
  10、新疆发现中国最大煤田  资源接续在广袤西部
  7月28日,新疆准东煤田煤电煤化工产业带累计探明煤炭储量超2000亿吨,预测资源量为3900亿吨,目前已正式递交的地质报告称已探明量为2136亿吨,这一数字比新疆50年来探明煤炭资源量的总和还要多,准东盆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整装煤田。
  据了解,目前中国煤炭年产量约21亿吨,照此测算,新疆准东煤田可确保国家一百年的煤炭需求。
  准东盆地是新疆四大煤炭基地之一,目前该产业带已入驻企业43家,其中有13家为中国500强企业,截至今年上半年,产业带企业项目已完成投资30亿元人民币。
  点评:受既有矿山中一大批面临资源枯竭以及国内能源资源供需形势变化的双重影响,寻找矿产资源正成为中国的迫切选择。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中国地质科学院考察时明确表示,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解决能源资源问题,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增强国内能源资源的保障能力,这就需要“加大投入,超前谋划”,“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查,努力实现重要资源找矿的重大突破”。
  尽管从短期看,受制于运力等因素,西部煤炭很难对国内煤市造成较大冲击,但从长期来看,西部有超过资源濒临枯竭的东部和发展相对乏力的中部,从而成为我国煤炭资源最主要供应基地的趋势。可以说,在未来几十年煤炭仍将作为我国一次能源主力的情况下,对储量丰富的西部煤炭资源的开发是顺理成章的事。